Search

前立委郭正亮是民進黨內知名的「和中派」,甚至讓部分支持者視為「檳榔」(綠皮紅心)。然而對在九二一震災...

  • Share this:

前立委郭正亮是民進黨內知名的「和中派」,甚至讓部分支持者視為「檳榔」(綠皮紅心)。然而對在九二一震災發生後,北京的種種「傷台」的政治操作,當時在《新新聞》撰寫專欄的郭正亮,也不禁撰文怨之。

部分對中國懷有認同情懷的人士,很難理解為什麼絕大部分的台灣人都主張「抗中」,認為這些對中國的對抗意識來自希望獲得政治利益者的搧動,甚至指控抗中的台灣民族主義已經陷入非理性的「仇恨」。

然而剛好跟他們說的相反,台灣人無論是仇恨心、對外國的對抗之心都顯得極淡,台灣人對於曾殖民台灣的日本、時時宣稱要併吞台灣的中國,發生災難時,都做出大筆的捐輸。今年本土新冠疫情爆發後,日本對台灣的疫苗捐贈,正是基於當年日本311東日本震災捐輸的「報恩」。而今年奧運,台灣民眾不但會幫擊敗台灣選手的日本、韓國選手喝采,甚至幫讓台灣選手無緣奪牌的德國選手寫專文,在文章中告訴大家這位選手是背負這著多大的壓力和目標而努力的溫馨內容。

或許對中國人而言,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什麼都可以、也什麼都該犧牲的,當然不會為一次地震而停辦國慶,更不會認為應該為幾個災民,讓國際因為沒經過北京直接救援台灣,而產生台灣實質獨立的想像,但顯然這不是台灣人認同的價值。這種價值觀的差距,在1994年千島湖事件、在1995和96年發生的台海導彈危機、在九二一震災、在藝人周子瑜「被道歉」事件、在香港抗爭事件中,一次一次地將台灣人推離中國。
------------------------------
🔥《新新聞》全力監督公共政策,您的贊助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http://bit.ly/3gqzxcT

🔔 加入新新聞Telegram頻道,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http://bit.ly/3c6Pi5b

㊙️LINE好友獨家全新服務
http://bit.ly/3bTyVIZ


Tags:

About author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 在電視未開放時代,爲平衡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有關選舉新聞之偏頗報導,並將「新新聞」的觀念與風格推之於影像媒體,乃於1989年製作「選舉大系」錄影帶八輯,以及於1993年製作「選情大家看」選舉新聞節目,反映二十一個縣市的選情共147輯。這兩次的作為,將台灣政治發展史上重要的縣市長選舉做了忠實公正的呈現,開影像傳播前所未有之先河。 《新新聞》它發生的影響,有如下述: ‧推動了台灣的政治改革。 ‧突破了台灣的言論禁忌。 ‧改變了台灣的新聞風格。 ‧啟發了新世代的視野抱負。 ‧培養了無數的新聞、政治及經營人才。 ‧製造了有品質、具指標性的新聞專業媒體。 ‧提供了海內外深刻解讀台灣的可信觀察。
《新新聞》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
View all posts